前一段時間,搜狐科技 CEO張朝陽就曾在一場 5G 會議上發(fā)表觀點,稱 5G 基站密度高,尤其像毫米波這種高頻波段,對人體危害很大。
此番言論一出引發(fā)眾人熱議,不少人認為他是在給 5G‘潑冷水’,或許是迫于輿論壓力,他近期接受采訪時又回應稱:
‘我收回這句話,5G 對人健康的影響我真的不是專家,我真的不太懂,我只是看到一些報道,還需要專家進一步研究?!薄?/p>
然而,‘不太懂’的又何止是張朝陽一人,5G,乃至是智能手機輻射到底對人體有沒有危害?又是否會致癌?直至今天也還沒有人能給出一個令所有人都信服的解釋。
20 年前,就有人說無線網絡對人體有危害
在過去幾年里,已經有不少研究小組、知名專家給出各種報告,稱智能手機的射頻輻射并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但持反對觀點的也大有人在,并且可以推移到差不多 20 年前。
近期《紐約時報》便報道稱,早在 2000 年,名為 Bill Curry 的物理學博士就曾發(fā)表過一份無線信號對人體影響的報告。
當時,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家公立學校正計劃鋪設無線 Wi-Fi 網絡,并邀請他來做相關的風險評估和研究。
但 Bill Curry 博士卻給出了一份與學校期望相悖的報告,他認為無線 Wi-Fi 網絡使用的高頻電波,可能會‘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甚至會有致癌的風險。
在這份‘腦組織微波吸收’的圖表上可以看到,隨著無線電波頻率的增高,大腦所吸收的輻射劑量會逐漸上升,其中 Bill Curry 博士還專門標注了手機、電視、收音機等設備的無線頻率范圍。
這個增幅一開始十分緩慢,但一旦頻率超過了 1GHz,增幅就開始變快,而到了 Wi-Fi 網絡所處的 2.4GHz 頻率范圍,則幾乎已經呈直線上升趨勢。
一時間,‘無線頻率越高,危害越大’的說法,也開始伴隨這份研究結論在反對無線網絡發(fā)展的群體中得到了廣泛傳播,也成為了該論點常被援引的科學依據(jù)。
▲ 圖片來自:Health Impact News
在 2011 年,紐約州立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院長 David Carpenter 曾在一場訴訟案中,試圖迫使某家公立學校放棄使用無線網絡,其中便引用了 Bill Curry 博士的報告作為論證。
據(jù)說這起訴訟案是由一位家長發(fā)起的,就和我們經常會看到的那些新聞一樣,他擔心網絡輻射會危害自己孩子的身體健康。
現(xiàn)在,5G 快來了,‘手機輻射是否會危害健康’再度成了新一輪的熱議話題,比起 4G 時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圖片來自:Daily Mail
為何我們會談 5G‘色變’?
在 2018 年,你應該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在荷蘭,有幾百只鳥在一座 5G 基站塔附近神秘死亡。
事實上這是歐洲一個叫‘Stop5G’的反 5G 組織杜撰的,目的是希望讓當?shù)厝藢?5G 網絡的鋪設持謹慎態(tài)度。
他們給出的理由也和過往一樣,仍然是強調電磁波的危害,但相比 4G 使用的中低頻,由于 5G 的頻率更高,更符合之前 Bill Curry 博士所說的‘高頻=高危害性’結論。
▲Sub-6 和毫米波的頻率范圍
以中國地區(qū)主推的Sub-6Ghz的 5G 規(guī)格為例,其中中國移動主要會使用 2.6GHz 與 4.9GHz 頻段,而中國聯(lián)通與中國電信則會分食 3.5GHz 頻段,三者均高于此前 4G 所使用的 700MHz-2.6GHz 頻段范圍。
但更讓人擔憂的是歐美地區(qū)推行的 mmWave 毫米波規(guī)格,它的頻率已經超過了 24GHz。如果剛才那張圖表的推論正確,這種高頻電波無疑會進一步增大致癌的風險。
不過,紐約大學放射學教授 Christopher Collins 卻并不認同這個說法,他稱在討論電磁波對人體影響時,不能忽略‘屏蔽效應’。
‘Curry 博士只是研究了電磁波對實驗室中分離組織的影響,但這并不代表會對人體造成同樣的傷害,他忽略了一些生物學或醫(yī)學常識?!疌ollins 教授說。
‘人類的皮膚本身就可以視為是一個保護層或屏障,它會將電磁波阻擋在外,讓我們的內部器官免遭輻射的影響?!?/p>
英國物理學家和癌癥研究員David Grimes接受《連線》采訪時也認為,有關‘5G 致癌’的說法,更像是將過往‘無線基站和手機對人有危害嗎?’的問題進行了重新包裝。
這就像反疫苗分子看到新疫苗面世后,也會把之前一些已經被推翻的說法又拿出來批判一番一樣。
同時,他稱將電磁波和‘輻射’這種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會徒增大眾對新技術的恐慌:
‘但事實上,并非所有輻射都是有害的,只有那種超高頻的電磁波(短波長),比如一部分紫外線、X 射線和伽馬射線,才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p>
▲ 圖片來自:NYT
我們一般將這種有害輻射歸類為‘電離輻射’,這種短波會直接破壞人體 DNA 中的化學鍵,對細胞造成影響,增加引發(fā)癌癥的概率。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說,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可能會導致皮膚癌,以及在醫(yī)院做 X 射線檢查時,檢查室門口能看到一個黃色的三角形警告標志,因為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和 X 射線都歸屬于電離輻射的范圍。
而大部分移動通信網絡、Wi-Fi 路由器、機場安檢的掃描儀和手機射頻信號等,都處于‘非電離輻射’范圍,它們的能量還不夠高,其輻射水平還不足以改變細胞結構,甚至遠遠低于太陽光對人體的輻射影響。
換句話說,對于‘非電離輻射’,你就算想防,也防不住。
‘手機輻射會致癌’的情況,只在老鼠實驗上證實過
為了解答公眾的迷惑,英國電信運營商 EE在今年發(fā)布的一篇 5G 科普文中明確指出,運營商建立的基站,以及發(fā)射的信號功率,都會采用由 ICNIRP 組織制定的限值。
后者是一家獨立的國際科學組織,他們根據(jù)科學文獻結果及有關健康風險評估,制定了非電離輻射限值,而運營商基站和入網手機都會采用 ICNIRP 制定的限值,這已經成了通信行業(yè)的默認規(guī)范。
事實上,大部分專家和學者們對‘手機輻射是否會引發(fā)人體癌癥’這個問題的結論,只能給出‘可能’、‘也許’等模棱兩可的字眼,而無法得到 100% 的答案。
在幾份比較有說服力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報告中,也均未得出‘手機輻射會導致腦癌患病風險增加’的結論,只有一份英國的研究報告指出患上聽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的概率有所增加,但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疾病十分罕見,以至于連他們自己都無法確定,這是否和輻射有直接聯(lián)系。
目前,業(yè)內最重要的一次研究結論現(xiàn)身于 2018 年 10 月,根據(jù)美國國家毒物管理局發(fā)布的實驗報告稱,他們有‘明確證據(jù)’證明,智能手機產生的輻射會提高動物得癌癥的概率,但因為實驗對象是老鼠,且實驗環(huán)境是在 2G/3G 網絡下,所以無法直接類比于人類。
這場實驗持續(xù)了兩年,研究人員每天會讓 3000 只老鼠持續(xù)暴露在電磁波輻射下長達 9 小時,劑量是正常人類接受值的 4 倍,被認為是同類研究中最全面的一次。
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主席 Samet 則認為,對于‘手機輻射和癌癥關系’的問題,需要要等到未來才能回答:
‘人類花了 20-25 年時間,才搞清楚吸煙和肺癌之間的關系;而智能手機在近幾年才普及,更別說尚未到來的 5G,我們還需要拿出更多的理論數(shù)據(jù)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2014 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曾將智能手機的電磁波,列為‘可能會導致癌癥’的物質(2B 類)。之所以這么分類,也是因為他們無法從現(xiàn)有試驗中得到明確的證據(jù)。
在這個‘可能會導致癌癥’的 2B 類別下,還有其它一些要么日常要么防不勝防的東西,比如腌菜和汽油發(fā)動機尾氣。
還有二氧化鈦,這是一種食品添加劑,常用于口香糖。
如此看來,或許移動電話帶來的輻射,可能和你走在路上嚼著口香糖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