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做法,但歸納起來是有共性的。我先總結共性,再盡量輔以案例。
搞定種子用戶大概分為選定用戶、引入用戶、活躍用戶和導流用戶四部分,具體操作流程分為:
1.明確產品定位
2.根據定位圈定受眾人群
3.分析人群需求
4.確定滿足需求的方式
5.找到人群聚集地
6.通過運營措施引入群
7.群內再運營保持活躍
8.待上線后導入產品
下面逐一說。
一、明確產品定位
這是分析所有問題的起點,可以保證思考方向不偏離,能順利抵達終點。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用什么形式滿足什么用戶在什么場景下的什么需求。拆成四點更容易理解:
1.什么形式:產品形態(tài)
2.什么用戶:目標用戶
3.什么場景:需求場景
4.什么需求:用戶需求
以「作業(yè)幫」為例,這樣回答:
1.什么形式:用手機拍照問作業(yè)問題
2.什么用戶:K12學生,從小學到高中
3.什么場景:學習時或寫作業(yè)時
4.什么需求:難題不會解答
連成一句話說作業(yè)幫的定位:用手機拍照提問的形式,去滿足K12用戶在學習時解答難題的需求。
大家可以以自己的產品為例,回答這4個問題,然后再連成一句話,就是產品定位。可能有的產品答不全4個問題,能回答3個也可以。
二、根據定位圈定受眾人群
產品定位里已圈定了目標用戶,這一步需要給出具體的范疇和定義。
按顯性和隱性兩種屬性分,顯性是用戶的客觀標簽,是用戶資料;隱性是能將用戶劃分至某個人群的標簽,體現(xiàn)群體屬性。
顯性屬性分:
年齡
性別
所在地
單身與否
收入
行業(yè)
興趣愛好
按隱性屬性分:
喜歡聽李志
瘋狂找人拼單的海淘用戶
女權主義者
電影《小時代》粉
逛知乎
兩歲孩子的全職媽媽
錘子用戶
每周去電影院看兩場電影
注,按隱性屬性分,需要根據具體人群情況給出標準,以上只是舉例。
這 是劃分人群依據的標準,得出這些標準的方法,依賴對目標人群深入到位的研究。對于用戶調研,別盲目相信問卷調研、電話訪談、當面談話、群里收集反饋等傳統(tǒng) 的用戶調研方式。因為你最終目的是了解人群特點,而以上方式過于形式化、用戶戒備心理嚴重、收集的樣本不合理,從而給出的結論并非真實體現(xiàn),實際沒什么收 獲。
無效調研往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發(fā)起者看到調研結論時,總覺得和自己的預期是一樣的。心想:「看,我之前就是這么認為的」。當你有這種感覺時,就要小心了。
真正的調研,應該是學習行業(yè)+融入圈子,從而掌握人群特征。具體方法多種多樣,每個人方式不同,這也是一個優(yōu)秀運營必備的特征。
用戶調研最好用的方式是和用戶聊天。分四步:
1.約你認為「對」的用戶吃飯聊天,先積累足夠的量。不能只關注與業(yè)務相關的方面,而是把他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分析。
比如,他的性格、體型、家鄉(xiāng)、職業(yè)、婚否、興趣愛好、三觀、對敏感問題的看法、使用產品的方式等,這些元素可以拼成一個完整的用戶,代表著一類人。
2.總結判斷他是否是目標用戶。如果是,那和他同類型的人還有誰,可以繼續(xù)約見印證;如果不是,暫時舍棄。這個階段的判斷不一定準確,都要抱著懷疑的心態(tài)繼續(xù)驗證。
3.完成多個類型用戶的溝通,逐一按分類將特點記下,繼續(xù)溝通和觀察。與用戶線上和線下的溝通要結合起來,因為很多人在線上和實際生活中的表現(xiàn)完全不同。像一個朋友一樣關注他的微博和朋友圈,這就是他感興趣的內容,也能體現(xiàn)他所在的用戶群體特征。
4.圈定兩三個重點類型,完善信息,作為當前階段需要搞定的目標人群。
三、分析人群需求
根據上一步確定的用戶人群,列出他們的需求。需要注意兩點:
1.用戶在某個方面的核心需求只有一個,但會根據場景拆分成多個小需求。比如,習慣一周去兩次電影院的用戶,需求只是觀影。但拆分為觀影決策(看哪部)、購票(哪兒便宜、哪有好座位)、情感共鳴(看或寫點什么)等幾個細分需求。
2.分辨出真正的用戶需求。我在工作日經常用外賣app點餐,因為有滿減和紅包,所以比到店還便宜。但對于外賣app來講,我并非是目標用戶,因為我沒有外賣需求,只有「省錢」需求。所以今年外賣的補貼會慢慢消失,不讓我再占便宜了。
上一步的目標用戶選對之后,這一步要洞察和分析真正的用戶需求,再逐一列出。對于電影app,列出列出的需求是這樣的:
- 觀影決策
- 提前選座
- 買票省錢
- 映前了解電影信息,類型、主演、時長、背景
- 映后表達情感共鳴,感動、憤怒、開心等情緒
- 相同愛好者交流,某個明星粉絲、同城線下交友
四、確定滿足需求的方式
根據上一步列出的用戶需求,給出解決方案,可以通過產品和運營的手段去實現(xiàn)。還拿上文的電影app需求來說,給出的解決方案如下:
每個需求的解決方案,都可能有多個,通過產品或運營手段達成的。這點搞清楚,之后在運營種子用戶時就會用到。
五、找到人群聚集地
現(xiàn)在,進入到引入種子用戶的階段,這一步首先要明確這些人聚集在哪兒,找到后可以有針對性的采取引入措施,提高效率。
「聚集地」主要指線上平臺,如微博豆瓣知乎微信貼吧。這些都是大用戶量級平臺,要找自己想要的人需要具體辦法,比如美麗說在微博上找達人、出版社從知乎和簡書上找作者、太多人去豆瓣上找內容貢獻者。具體引入的方法,下一步再說。
O2O類產品也看地理位置,如商圈,在地推或線下品牌活動的時候用。但線下轉化太難,成本高周期長,最重要的是我也不懂,所以這里只說線上。
六、通過運營措施引入群
這點講的是如何將目標種子用戶從站外引入,是本文的重點。
由于本文講的是冷啟動時引入種子用戶的事,所以就意味著產品未上線,那么引入來的用戶就只能先放到群里了。
引種子用戶入群,有兩周情況:有干爹和沒干爹。
1.有干爹
比如背靠BAT的產品,可以用他們的資源,甚至導流。具體做法依賴于資源的情況,總之就是爭取更多更給力的資源,然后想辦法優(yōu)化轉化率就行。
做好這件事,第一要求有很好的優(yōu)化導流各環(huán)節(jié)的能力,第二要求沒節(jié)操的去爭取資源。
一般有干爹的人也不會看這篇文章,就不細說了。
2.沒干爹
大多數公司是這種情況,也就是沒有內部資源,只能去外部尋求用戶。
引入的方式有兩種:邀請和招募。邀請是「跪求」來的,招募是「勾引」來的。但從運營執(zhí)行角度來說,做好這兩點的方法是一樣的。
要點是,根據產品功能,包裝一個吸引用戶的項目,以用戶感興趣的形式展現(xiàn)。
比 如,我的電影app是用來寫影評的,根據這個功能,我搞了一個專業(yè)的電影愛好者組織,取名叫「知影」,slogen叫「最有溫度的電影自媒體」,以微信 群+公眾號的形式展現(xiàn),專門去知乎邀請有能力貢獻優(yōu)質內容的媒體人加入,吸引對方的點就是這個組織的高逼格,以及志趣相投的影迷交流。組織建立后,我承諾 可以經常組織線上交流、線下活動、寫影評并在自有媒體發(fā)布等。
這是個真實存在的組織,運營的非常專業(yè)、很高質,我只是拿來改編一下做個案例,邀請大概就是這樣的。
引入種子用戶的具體步驟:
第一步:建立組織
因為沒有產品,所以建立虛擬組織,有制度、準入標準、會員權益和日?;顒樱匀郝涞夭⒏嬷谖磥韺⒂挟a品上線。
讓人感覺這是一個嚴肅、有組織和規(guī)范的事,有儀式感,不是隨便搞起來的,就會更重視。見上文「知影」的案例。
第二步:策劃活動
為下一步引入做準備,需要有一個噱頭吸引對方加入。畢竟如果只是群,即使是一個組織一個項目,加入的理由也不充分。
活動就是噱頭,有兩個思路:
a.用利益吸引。比如「知影」組織影評大賽,投稿發(fā)給郵箱(因為產品沒上線)就可以參加評選,前三名獲得京東卡200元,并把影評在公眾號平臺傳播。
b.用特權吸引。傳達給用戶的是,這個新產品上線后他們將成為首批用戶,可以獲得幾個特權。以「嘗鮮」為噱頭,是能吸引到一批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在每個領域里是行家的人。
特權是可以包裝的,即使功能沒有。比如,「綠色通道特權,可直接與官方溝通」,看起來也像是特權吧,在上線初期每個產品都能做到的。
第三步:逐一溝通
找出1-2個目標用戶所在平臺,調研后得出找到用戶的方式,比如按分類、排序、搜索等。
比如在微博上找影評人,在下圖這里找
比如在知乎上找運營,在下圖這里找
再撰寫一個簡短、清晰、有人味兒的邀請文案,逐一給用戶發(fā)放。第一句別太廢話,不用介紹自己叫啥,因為沒人關心。打招呼后快速進入主題,簡短的告訴需要對方做什么、能得到什么,語句通順無歧義,把對方關心的因素都寫到位,盡量不需要二次提問。
另外,針對不同的用戶,可以稍微改變一下文案。別以為用戶啥,你找的這批人是達人,之前會有很多被邀請的經歷,群發(fā)的文案他們一眼就會看出。
最重要的是,別把名字寫錯!我經常會收到叫我「劉先生」什么的私信,顯然是群發(fā)忘了改了。
第四步:不斷review
別小看這一步,我們做的以上三步,優(yōu)化的空間都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拿著這些問題去優(yōu)化后再嘗試,看具體效果。
就 拿文案來說,之前我們在引入用戶的時候,讓兩個同事用不同的文案去給同一類人群發(fā)。嘗試一天之后,這兩個人拿出自己溝通的情況來討論,用戶回復了什么內 容,擔心什么,哪些看不懂,誰同意加入了。然后各自吸取對方的經驗和避免對方的不足,再修改文案、調整發(fā)布時間、重整目標人群等等。
因為所有這些措施都只是預期,每一小步的反饋都特別重要,因為是實實在在的。所以至少每天review一次,是非常必要的。
插入一個種子用戶選擇的tips:
種子用戶選取的人群類型也非常重要?!兑c》這書里提到,用戶可以分為聯(lián)系家、內行和推銷員。聯(lián)系家是人脈很廣,擅長社交的人;內行就是專家、懂行的;推銷員是有能力說服別人的人,這三類人的優(yōu)勢各異,特點非常明顯。
在冷啟動或產品剛上線階段,你最需要的是聯(lián)系家和推銷員的角色。
聯(lián)系家利用自己的人脈,可能只是在朋友圈轉發(fā),不費力氣就能為你帶來用戶
如果能撬動推銷員的積極性,或者利益綁定,這類人也能幫助你做不少的事。
不建議找內行,因為他們最擅長找問題。上線初期產品必定不健全,需要時間完善,重點先做好冷啟動。
所以,同是找了100個人,如果其中聯(lián)系家和推銷員占比多,這個人群的含金量就更大。這兩類人在社交平臺一般都非?;钴S,朋友很多,可以從這點下手去判斷。
七、群內再運營保持活躍
用戶入群后,需要針對這個群去管理和活躍。
1.管理
群在一邊進人的時候,就一邊開始建立管理團隊了,可以快速先找,后面不合適再換。
管理團隊,首先是非常支持你,聽你話的人,考驗你個人魅力的時候來了;其次是有時間;然后是善于溝通、情商高、能承受壓力。
管理團隊的構成:
管理員,你是這個群的「創(chuàng)始人」,管理員就是「職業(yè)經理人」。以后你肯定要慢慢退居二線,群就由他管理,所以要開始幫他建立威信和話語權。
活動策劃,負責日常活動策劃,應該是個腦洞大、活躍、有趣的人,文案也必須給力呢。
答疑者,是管理員的副手,左膀右臂。群里最大的工作量就是答疑了,每次新人進來,答疑者要負責破冰,有疑問要隨時解決。
2.活躍
種子用戶群的難點是「沒產品只聊天」,如果用戶覺得無事可做,慢慢就不再活躍了,等到產品上線后,也無法轉化他們。
說幾個在群里可以活躍的措施吧:
①每日話題
群里的成員都是因為某個共同屬性聚集的,所以肯定有相同愛好,這就是最吸引人的點。可以每天發(fā)起話題討論,由一位用戶負責選題和分享。先分享自己的觀點,再拋出問題,引導大家一起討論。
這個就像產品上「簽到」的功能一樣,每天拉動用戶來說兩句,慢慢就會養(yǎng)成習慣,每天來參加了。這樣,群里的成員也就慢慢熟悉起來,培養(yǎng)社群的氛圍,更重要的是對產品的品牌有更深的認知。
②功能調查
以下幾個功能,你最希望有哪個?引導用戶參加這種門檻很低的調查,配上幾張截圖,慢慢就能培養(yǎng)用戶對產品的認知。
通過一些引導或選項的設置,我們應該可以想辦法保證投票最多的那一個功能,就在即將上線的版本里,這樣用戶也更有參與感。
③線上活動
上面提到了,引入是說的活動就是這個。根據產品核心功能,發(fā)起一個線上活動,只是不能在產品上實現(xiàn),而是通過其他形式落地。
比如上文的舉例,電影app核心功能是寫影評,發(fā)起有獎寫影評活動,發(fā)給郵箱投稿就行,一樣可以實現(xiàn)。
同樣靈活落地的方式有很多,QQ群論壇、貼吧、公眾賬號都可以承載,操作也便捷。
線上活動的好處是,用戶在產品未上線時,就在做類似的貢獻了。等到產品上線后,用戶貢獻起來會更便捷,對產品就有了天生的好感。
以上這三種手段,可以變換成各種不同的活動,我覺得玩半個月肯定是足夠的。再加上管理團隊的協(xié)助,即使只有一個運營人力,這件事也是可以搞起的。
八、待上線后導入產品
這一步就是臨門一腳了,把你的種子用戶導流到剛上線的產品上。如果以上所有七步都做到位,這一步就變得非常容易。正常的狀態(tài)是,用戶都像嗷嗷待哺的小鳥一樣,張嘴找你要app的下載鏈接。
別急,還有幾件事需要做:
1.培訓。新產品上線后,對于用戶來說還是比較陌生,雖然之前看過UI。所以要在群里不斷的解答疑問,培訓他們使用和操作。
2.收集反饋??梢栽趦葴y階段就把產品發(fā)給種子用戶,可以幫忙測bug,也可以提交一些反饋。
3.活動導流。在剛上線的產品上做活動,可以投入一些費用,引導這批種子用戶快速開始使用,甚至大量貢獻。
活動導流是這里最核心的,需要注意:
①活動目的需要非常明確,能直接帶動產品的核心數據。如,回答問題(百度知道)、發(fā)布職位(拉勾)、接單(滴滴)。
②用戶的收益需要非常給力,做到快速拉動。可以有錢的補貼、物質獎勵,或者給限量特權。這時候可以投入一些成本,因為單個種子用戶的價值都很大。
③活動的操作門檻低,方便便捷。雖然種子用戶運營很久了,但還是面對了一個新產品。要通過降低操作門檻、落地頁、活動文案等方式,提升轉化。
以上,就是搞定種子用戶的全部過程。不管我再怎么細致,這終歸是紙上的文字,還是理論,大家一邊實踐一邊總結,可能在不同的時期看這篇文章都有不同的感受。
APP頂尖推廣(www.opp2.com)是國內最頂尖的移動APP推廣干貨平臺,專注移動APP推廣運營方法經驗技巧、渠道ASO優(yōu)化排名、分享APP營銷干貨,歡迎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appganhuo
標簽:錫林郭勒盟
中山
新鄉(xiāng)
南充
云浮
三亞
南昌
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