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作者:巨人電商

有效提問的四大原則

POST TIME:2021-08-20

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這是一個信息交流無比通暢的時代。 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媒體,把所有人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無論是學術交流,還是職業(yè)發(fā)展,人生規(guī)劃,技能學習,你都能在網(wǎng)上找到相關的專業(yè)人士,向他們請教。 尤其是16年以來,在行,分答,值乎,知乎Live,以及大量類似的互動、問答、網(wǎng)課平臺,將知識經(jīng)濟和分享經(jīng)濟推向了頂峰。 我是十分看好這種模式的。花幾塊錢、幾十塊錢,就能得到業(yè)內專家的針對性回復,很多時候,這能幫助我們少走許多彎路,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 但是,就我所看到的,許多人對如何提問本身,都存在著不少誤解。 比如,我的知乎和公眾號,經(jīng)常能收到這樣的提問: ●某某專業(yè)畢業(yè)后可以做什么? ●什么行業(yè)/公司前景最好? ●從事某某行業(yè)有沒有前途? 像這樣的提問,別人是沒有辦法回復你的。就算能回復,多半也不是什么有價值的信息。 拿這三個例子來說: 1.某某專業(yè)畢業(yè)后可以做什么? 做什么都可以。有些工作必須具備專業(yè)背景,但沒有任何一個專業(yè)是只能從事本專業(yè)工作的。 2.什么行業(yè)/公司前景最好? 這個提問是沒有人能回答的。因為如果能明確知道答案,光靠買股票就能實現(xiàn)財務自由了。 3.從事某某行業(yè)有沒有前途? 這個跟行業(yè)沒太大關系,主要看人。做得好,肯動腦子,肯努力,做什么都有前途…… 像這樣的提問,其實就屬于沒有認真思考過。它們存在著三個毛病: 1. 空泛 簡單來說,就是不夠具體,沒有條件,沒有情景,讓人不知從何入手。 比如說「從事某某行業(yè)有沒有前途?」,什么樣才算是有前途呢?定義是什么,目標是什么,提問人的情況又是什么樣的? 相比之下,如果問:零基礎學習某某行業(yè),三年時間,在一線城市,薪資有沒有可能達到一萬以上?這就是個靠譜得多的提問,因為有了具體的情景和條件。 2. 主觀 就是提問依賴于回答者的主觀觀點,而非客觀的事實和信息。 這是記者采訪的方式,但不應是求知解惑的方式。因為,每個人的定義和理解都不一樣,每個人心目中的「更好」「最好」也不一樣,跟你想要的結果往往也未必一樣。 更好的方法是什么?是尋求客觀的「信息」而非「觀點」或「論述」。然后再根據(jù)這些信息,自己獨立分析,得出你自己的觀點。 比如「廣告行業(yè)值不值得去做?」就不是一個好的提問,因為太主觀了。你應該圍繞這個提問,列出一些相關的信息——比如薪資、強度、成就感、發(fā)展空間,等等,再逐一攻克這些相關信息,得出你自己針對「值不值得去做」的回答。 3. 龐大 就是提問涉及的范圍太大、太廣,要求回答者作出分析和論述。 這就是一個基本的禮儀問題了。大家都很忙,換了是你,看到一個提問,需要花上幾個小時,寫上幾千字才能講清楚,你會有回答的欲望嗎?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類提問都是石沉大海。 最好的方式,是不要讓對方做論述題,而是讓他做判斷題、選擇題和填空題。 簡而言之,就是將對方回答的成本盡可能地降低,這樣才會更容易得到回復。 為什么會存在這些毛病呢? 大多數(shù)情況下,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提問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獲得什么樣的答案。 要知道,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是要自己去面對和解決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解決問題。咨詢也好,求助也罷,只能幫自己獲取一些必要信息,幫助你校準方向,提高效率,少走彎路。它無法代替你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好的提問,應該是聚焦的,聚焦在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上面。 ●它應該是明確的,關于你目前面臨的困境,或者正在關注、正在思考的問題; ●它應該是建立在你的決策路徑上,能夠為你的決策提供依據(jù); ●或者能夠幫助你克服困境,直接轉化為行動。 這樣的提問才是有意義的。 那么,如何才能提出有效的提問呢? 1. 自我覺知 之前寫過職業(yè)規(guī)劃和人生規(guī)劃的文章,許多人在后臺問我: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我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辦? 這樣的問題,是沒辦法回答的。 一個人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己的「覺知」。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喜歡什么,擅長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些問題,是只有你自己才可能知道的,也是你必須去找到答案的。 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這一點,轉而把重心放在尋求外界的力量上。然而,無論什么樣的人,無論什么樣的助力,都無法代替你對自己的「自我覺知」過程。 所有的一切,只有在「自我覺知」成立之后,才有意義。因為提問的本質,就是找到一條通往理想狀態(tài)的道路。你連想去的目的地都不知道在哪里,怎么提問呢? 2. 定義問題 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就是理想狀態(tài)和現(xiàn)狀之間的差距。而解決問題,就是一步步克服這個差距的過程。 這一步,就是重新定義問題,問清楚自己: 我的目標是什么? 我的現(xiàn)狀是什么? 這中間的差距是什么? 綜上所述,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3. 問題細化 一個合理的解決問題過程,是先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再一步步將它細化、分解,通過對細化的小問題的攻克,轉化為決策+行動,最終實現(xiàn)對整個問題的攻克。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提問,都可以往下細化,分成更具體、更小的提問——尤其是對于主觀、龐大的提問,更是如此。 你提出的提問越細、越具體,就越容易得到有價值的回答。 像「互聯(lián)網(wǎng)運營崗位前途如何」這樣的提問,就可以細分為:「市場運營崗位起薪多少」「市場運營崗位薪水漲幅如何」「市場運營崗位的晉升路徑是什么」「從市場運營崗位到總監(jiān)、高管一般需要多少年」,等等。 細化到什么程度合適呢?細化到提問的粒度以「信息」為主,是比較合適的。也就是說,當對方可以用兩三句話給你一個明確的回答時,就可以了。 4. 關注信息 時時刻刻記住這個思維結構: 1)我要解決什么問題? 2)這個問題可以有哪些決策路徑? 3)關于這些決策路徑,我需要什么信息,我已經(jīng)掌握了什么信息,我還缺少什么信息? 你所有的提問,應該跟(3)相掛鉤,否則就是沒有價值的。 最后,提供一個SCEIG模型,你可以用它對你自己的提問篩一遍。 一個好的提問,應該符合這幾個條件: 1.Specific —— 具體的 它有具體的情景和目標,雙方對其均具備充分的必要信息。 2.Closed —— 封閉的 它是有著明確答案的,是有限的,是可以窮盡的。 3.Easy —— 簡潔的 它可以用簡單的幾句話回答出來,不需要大量論證,更接近于「信息」而非「知識」。 4.Intentional —— 有指向性的 我要這個信息做什么?它對我有什么價值?它在我的決策路徑里面處于哪個位置?對于這些問題,你都有明確的答案,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問答的價值。 5.General —— 普遍的 你的提問不應該過于個人化,最好是能讓回答者感到「有回答的價值」,能夠推而廣之的。 如果在這些基礎上,你的提問能讓回答者在思考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整理,那就更理想了。

標簽:三亞 云浮 肇慶 錫林郭勒盟 南昌 南充 新鄉(xiāng) 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