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卡消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教授黃智生,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已經30余年,近年來,黃教授利用AI技術,在社交媒體上自動識別精神、心理上需要幫助的人,根據危險級數自動提示義工組織。然后馬上線上線下采取行動,據了解,目前已成功救援800人(次)
2018年,他通過媒體了解到微博“樹洞”的存在,便萌發(fā)了通過AI技術進行自殺干預的念頭。于是他開發(fā)了“樹洞機器人”程序,這個程序運用知識圖譜技術,在幾個較知名的微博“樹洞”中搜索出表現出自殺傾向的留言者,并把預警通報推送給黃智生,數據抓取的準確率達82%。
什么是“樹洞”?“樹洞機器人”如何判斷抑郁癥?
從2015年起,計算機和邏輯學出身的黃智生跟北京安定醫(yī)院展開合作,做抑郁癥相關的研究,2018年4月,黃智生了解到一個名為“走飯”的微博和“樹洞”的概念,賬號的更新停留在2012年3月18日,最后的內容是“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這條信息是通過微博的時光機定時發(fā)送的,“走飯”賬號背后的年輕女生已經在3月17日的凌晨自殺身亡。即便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環(huán)境里,“走飯”的離世也不止一次被網友記起,很多人會在她的微博下留言傾吐自己的心事。如今,該微博下的留言超過100萬條,轉發(fā)達10.7萬次。
什么是“樹洞”?所謂“樹洞”,傳說古時候的人會把自己的秘密告訴樹洞以吐露衷腸,而有自殺死亡傾向的抑郁癥患者,微博就好像是那些吐露情緒和愿望的“樹洞”,這為采用人工智能及其大數據技術對網絡媒體做分析并提供自殺救助提供了可能性。 在新浪微博上,已有成千上萬個“樹洞”,也就是有幾萬個年輕人離開了。
而黃智生和志愿者發(fā)起的“樹洞行動”,就是要實現機器人或者智能算法去巡視社交賬號中的“樹洞”,然后通過對這些“樹洞”曾發(fā)過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從而解讀這個人可能是誰,最后尋找他身邊的親人和好友進行預警,從而來阻止自殺。
因此,黃智生將開發(fā)的網絡智能機器人命名為“樹洞機器人”。
人工智能≠機器全能,光靠算法不行
說起來容易,要讓計算機識別并理解人類的煩心事卻并非易事。
如何讓計算機判斷一個人試圖自殺、需要介入救助呢?每個人的表達都不一樣。黃智生查閱國內外自殺手冊,發(fā)現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自殺方式分類,從中提取自殺方式和自殺計劃相關概念存入“樹洞”知識圖譜。除此之外,“樹洞”知識圖譜還覆蓋痛苦表達、時間描述、地點描述等相關概念的描述。其中有兩條基本要領:越緊迫越危險、越具體越危險(主要指時間越臨近、自殺方式越具體越需要盡快介入進行救援)。
由此自殺風險分級標準也得以明確,按照風險層級從低到高,分為十級,六級(含)以上須每日通報。
2018年7月,樹洞機器人001號正式上線,主要監(jiān)控微博上的特定“樹洞”,每天晚上九點左右,黃智生會將機器人發(fā)現的高風險自殺人群“樹洞”監(jiān)控通報發(fā)在群里,然后由志愿者組成的樹洞救援小組,一起討論并采取自殺救助行動,目前,樹洞救援團已經對28人發(fā)送了關心信息,阻止超過1094次自殺,拯救了數以百計的生命,背后連接的是十數倍的人群避免了他們的痛苦。
機器人每天會監(jiān)控到3000多條自殺微博,對應的風險等級為6~10級,這些微博大多來自晚上10時到午夜2時,女性的比例是男性的3倍。機器人每天會定位20多條,經過判斷,有些選擇報網警,有一些會動用救援團。
據了解,樹洞救援團已經超過400人,成員主要分布在中國和歐洲。其中精神健康跟心理學專家接近60人,心理咨詢師80多人,以及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志愿者。對于非專業(yè)的志愿者,每周二晚上會通過專家線上授課的形式進行專業(yè)化培訓,普及網絡救援的基礎知識。 為了讓救人行動更加可持續(xù),黃智生表達過希望成立康復基地的想法,幫助輕生或者患有抑郁癥的人們在里面接受專業(yè)化的康復訓練,同時培養(yǎng)他將來回歸社會的基本生活技能。
關于人工智能專家黃智生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教授
于1994年獲得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計算機系的博士學位。
于2000年起,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任研究員。
2004起為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計算機系的高級研究員。
2008年起先后擔任北京工業(yè)大學國際WIC研究院兼職教授,東南大學計算機學院客座教授,江蘇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特聘教授、首席學科帶頭人,武漢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客座教授,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等職。
2004年,黃智生跟同事開始投入具體的應用系統,考慮怎么運用語義方法來提高企業(yè)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后來開始接觸人工智能跟醫(yī)學的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