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下載安裝所需的包
在官方發(fā)布的OpenBSD光盤上可以獲取源代碼,當然也可以從網(wǎng)上下載src.tar.gz、sys.tar.gz、ports.tar.gz文檔
cp /home/jjp/src.tar.gz /usr/src/
tar zxvf src.tar.gz
cp /home/jjp/sys.tar.gz /usr/src/
tar zxvf sys.tar.gz
cp /home/jjp/ports.tar.gz /usr/
tar xzvf ports.tar.gz
可以cvsup到最新的文件,首先要安裝cvsup。
pkg_add cvsup-16.1g-no_x11.tgz
裝完以后需要自己手工生成配置文件,不象FreeBSD那樣可以拷貝一個example。
cd /usr
mkdir cvsup
cd cvsup
編輯cvsup-supfile
mg cvsup-supfile
#注意需要用mg,不是vi什么的
[code:1:e1bf538bc9]
#Defaults that apply to all the collections
*default release=cvs
*default delete use-rel-suffix
*default umask=002
*default host=cvsup.uk.openbsd.org
*default base=/usr
*default prefix=/usr/cvsup
#If your network link is T1 or faster, comment out the following line.
*default compress
OpenBSD-all
#OpenBSD-src
#OpenBSD-www
#OpenBSD-ports
#OpenBSD-x11
#OpenBSD-xf4
[/code:1:e1bf538bc9]
然后執(zhí)行cvsup
cvsup -g -L 2 cvsup-supfile
OpenBSD的內(nèi)核配置文件因為支持多平臺,所以相應平臺的配置
文件就存放在/usr/src/sys/arch/$ARCH/conf/里,這里的$ARCH就是你所用的平臺名稱。以i386為例介紹對內(nèi)核有優(yōu)化作用的選項。
cd /usr/src/sys/arch/i386/conf
cp GENERIC mine
vi mine
處理器及I/O部分有:
option I686_CPU
這個很簡單,與FreeBSD一樣
#option GPL_MATH_EMULATE
別把它打開除非你的機器老得連FPU都沒有
option DUMMY_NOPS
把開機延遲關掉
option UVM
高級虛擬內(nèi)存系統(tǒng),在系統(tǒng)進行交換時提高速度所用
#option MFS
這個也與FreeBSD含義一樣,用于建立內(nèi)存盤以提升數(shù)據(jù)訪問速度
網(wǎng)絡部分有:
option NMBCLUSTERS="8192"
與FreeBSD含義一樣,提升高流量時的網(wǎng)絡操作速度并提高內(nèi)核穩(wěn)定性。如流量低可用1024或2048
另外,把不需要的網(wǎng)卡設備都注釋掉,這樣可以減小內(nèi)核容量提升啟動速度。
磁盤設備部分有:
option BUFCACHEPERCENT=45
保留45%的系統(tǒng)內(nèi)存作為文件系統(tǒng)的緩存,顧名思義,根據(jù)實際系統(tǒng)內(nèi)存數(shù)來取值,推薦取低一些的值
另外,與網(wǎng)絡部分一樣,把不需要的磁盤設備(scsi、ide)都注釋掉。
配完了內(nèi)核,依次打:
cd /usr/src/sys/arch/i386/conf ;
config mine
cd ../compile/mine ;
make depend && make
cp /bsd /bsd-old ; cp bsd /bsd
重啟后就可以直接用剛才編譯好的新內(nèi)核了,如果它有任何問題,可以重啟后在boot>的提示符上輸入剛才換名的舊內(nèi)核,命令格式為:
boot> boot device:/kernelold
把device換成你存放舊內(nèi)核的盤設備即可。順便提一下,你可以在上述命令后加上一個-c選項進入User Kernel Config界面,它提供與FreeBSD下一樣的配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