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43
為什么更多的用戶使用京東而不使用當當?更多的人使用滴滴出行而不是易到用車?更多的人使用微信而不是易信?究竟是什么決定用戶使用一個產品,而不消另一個產品?
作者 / 鄒志楠
來源 / 公眾號 鄒志楠
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是繼喬布斯之后硅谷話題性最多的人物,沒有之一。
有媒體說,埃隆·馬斯克和正常人的認知紛歧樣,否則不會做出超出常人理解的事:認為人類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億萬分之一,每個人不過是一堆行走的代碼罷了;地球最終會毀滅、所以成立了SpaceX計劃 2025 年將人類送往火星;創(chuàng)立OpenAI防止人類被AI毀滅。
當我們試著去理解埃隆·馬斯克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在媒體中說過最多的是第一性原理:把問題回歸到最素質。素質是世界的最高抽象,再從這個抽象層向下推理,得出要做什么事(價值不雅觀與如何選擇)以及如何做(將價值不雅觀落地)。
知道了埃隆·馬斯克以及他的第一性原理,對我們有什么用?
第一性原理是一種做事的方法論,極少人使用,因為太難了,有多少人能一眼洞悉事物的素質?這需要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深度思考是反人性的(太耗費能量,這與我們減少能量消耗以確保提高保留概率的天性違背)。
取而代之的是類比法,不知道一件事怎么做,看看其他人怎么做就行了。所以別人沖 100 送 100 來拉新,你沖 100 送200;別人創(chuàng)業(yè)設計開發(fā)一個APP,你也跟著弄個APP;別人在產品上加個新功能,你也加個新功能...。類比法最省事,并且理由簡單,你看,誰誰誰也是這么做的啊。
但是你想過沒有,產品的素質是什么?產品價值的素質是什么?如果還沒想過,不妨事想想。
產品是人類生產出來以滿足差別需求的任何東西,包孕有形和無形的東西。核心是滿足需求,所以洞察、收集和整理需求,是互聯(lián)網產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步錯了,后續(xù)的交互、視覺、開發(fā)、測試、運營就沒有價值。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更多的用戶使用京東而不使用當當;更多的人使用滴滴出行而不是易到用車;更多的人使用微信而不是易信...。因為更多用戶使用的產品相對于其他競品能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換句話說是帶給用戶的綜合價值更大。
假如把產品給用戶帶來的綜合價值稱為產品價值。那便能將產品素質這個抽象層向下推理為產品價值的大小。
只停留在產品價值這一層指導不了怎么做的問題,還是不知道從何著手,所以只能向下繼續(xù)推理。我沒有這個能力繼續(xù)推理,但是不妨,有人能,我們去向他們學習就行。俞軍提出了關于產品價值的公式,,這就是今天要說的主題。但是前面的鋪墊和分析才是這篇文章的精華。
“ 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換用成本 ”
一個新產品的價值=新產品帶來的新體驗-舊產品帶來的體驗-拋棄舊產品使用新產品需要付出的成本。在這個公式里,對于特定的領域來說,舊體驗和換用成本是變量,舊體驗是常量,所以想要提高產品價值,就要努力從各個維度去提升新體驗而且降低換用成本。
舉個例子來解釋這個公式。馬車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直到汽車的出現(xiàn),汽車屬于馬車的顛覆性產品,汽車帶來的體驗是新體驗,而馬車是舊體驗。有了汽車,人們就要去學習怎么開車,這個學開車可以理解為從乘坐馬車到乘坐汽車的換用成本。馬車有很多問題:波動、馬糞、機動性差、速度慢、飼養(yǎng)馬匹等,這些都是使用馬車時的體驗,而汽車相對于馬車有很多優(yōu)點:機動性強、只需要汽油而不消養(yǎng)馬、速度快、長時間行駛等等。